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回复: 0

洪斌——关于民国陶瓷为什么走红及历史意义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9 1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洪宪”。他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却留下了一批民国瓷器史上品质最高的仿古瓷——洪宪瓷。
1916年初,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字世五)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为了这批瓷器,他花费了140万大洋,折合白银约为一百万两。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这批瓷器约有四万件,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据清史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要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洪宪瓷如此不计工本,当然备极精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可以算是民国的官窑瓷器。
据《景德镇史稿》、《古玩旧文》等著作介绍,郭世五到景德镇担任陶务总监督后,曾邀集清朝御窑厂各方面的高手,选择景德镇市内的湖北会馆作为绘瓷工场。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烧制,烧制了一批高级瓷器——粉彩和珐琅彩。珐琅彩料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
因中华民国总统府设在中南海,袁世凯居住的地方为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所烧瓷款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制”和“居仁堂”。所烧“洪宪瓷”不多,留传下来的就更为稀少,可谓凤毛麟角,成为瓷器收藏家寻觅、收藏的目标。“洪宪年制”款为此工场名师利用所余瓷土所制,历时近两年,存世较多流传有限仍属珍品,改革开放后有大量仿制。
洪宪瓷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其中珐琅彩是以前清宫造办处引进的西洋珐琅料,在白瓷上作画后入炉烧制而成,后又加入了适量色素,因此不同于其他瓷器,这是洪宪瓷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
早期仿洪宪瓷的特征为:胎白釉净,无橘皮纹,彩色明艳丰满,人物脸部有阴阳块面,花卉用没骨法画就,器物成对,画面左右对称,这些虽为托古所仿,但仍为当时没落官窑优质胎土和制瓷名家的上乘之作,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解放后期的劣质仿冒,釉色有红有蓝,与精美的洪宪款瓷差别甚远。
郭葆昌赴江西后,最先为袁世凯督烧 “居仁堂”款的瓷器。同时,他还为北洋军阀徐世昌(署“静远堂制”款)和曹锟(署“延庆楼制”款)各烧制了一批瓷器。
1.洪宪瓷



粉彩山水三果双耳瓶

这种白地施彩,瓶口至肩部以及腹下部分饰青花图案,腹部绘山水人物图案,颈部饰耳,是典型的民国瓶类瓷器风格,然而,此瓶釉质洁白无睱,描绘精致入微,不是一般民窑所能达到的,颇似“内庭恭造之式”。2005年12月12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以57.2万元成交,创下了洪宪瓷的拍卖纪录。



年窑暗花蝉纹梅瓶

徐世昌的“静远堂”款瓷器,专仿雍正朝器物。徐世昌虽然也是一代军阀,但作为一位文人大总统,他的学问深厚,书画造诣极高,自诩为“水竹邨人”。郭葆昌精于制瓷,也深通人情世故,很会“看碟下菜”。他为徐世昌监烧的瓷器,多仿雍正年窑的单色釉。年窑瓷器极其精雅,清人赞曰“国朝陶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年窑以单色釉闻名,格调含蓄而优美,自然极为贴合徐世昌这类以雅士自居的文人的审美趣味。“静远堂”款的瓷器,尤以天蓝釉和青釉,横绝一代,釉面极其精细,为稀世之珍。



居仁堂制款天青釉饕餮纹觚 天津博物馆藏



居仁堂胭脂红地开光花鸟瓶

郭葆昌在景德镇督陶时,还为自己烧制了一批瓷器。署款有“觯斋”(因为他曾收藏了一件珍贵的青铜觯——商周时期的饮酒器,便将书房命名为觯斋)、“觯斋主人”、“郭世五”、“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
这批瓷器带有浓厚的文人趣味,以瓶类为主。器型雍容典雅,线条简洁,瓷绘以人物和花卉为主。它们或多或少寄托了郭葆昌的一点人生理想,他虽然是古董铺的小学徒出身,但总还是愿以文人自居。所以他的私款瓷,花卉以疏淡为基调——着色清淡,布局疏朗,没有一般民国粉彩花卉的浮华浓艳之俗(粉彩花卉过墙枝大盘)。人物多为高士图,姿态恬淡,不过表现出的可不是一点淡泊的风雅,而是功成身退后隐逸的悠闲(粉彩高士图瓶),因为郭葆昌本身就不是不求闻达的一介寒士。督理陶务使他进一步发迹,当了几个月的督陶官后,他在河北定兴县老家盖起了一座大宅,盖房所用的银元都是布袋装放,用火车运去的。从此他就成为定兴县的四大富豪之一。一任督陶官就能如此显赫,可见袁世凯为了这批御瓷真的是不惜血本。



粉彩花卉过墙枝大盘 洪宪款龙纹盘及胭脂红开光纹茶盘



粉彩高士图瓶 彩绘陶潜图瓶



粉彩富贵图双龙耳瓶

延庆楼是曹锟在中南海的办公场所,故而他以此为款定烧瓷器。“延庆楼制”款的瓷器品种不多,传世稀少。瓶两侧双龙耳,瓶口加一条金色边饰,瓶身绘凤、牡丹纹,釉质洁白无瑕,画面艳丽华贵,以此二物寓富贵无极之意,又饰以龙耳,暗暗迎合了曹锟欲取袁世凯而代之的心理。2005年6月20日,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成交价达41.8万元。
2.江西瓷业公司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加上鸦片战争、“洪杨之乱”已弄得民不潦生,景德镇陶瓷发展达到历史的低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并附设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式陶业人才。最初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三人发起,官方由冀、鄂、苏、皖、赣五省协办,原定计划集资四十万元,可惜只集得二十余万元,最后聘请祁门贡生康特璋主持公司业务。
江西瓷业公司的建立,它是景德镇第一家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在体制上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的模式。标志着中国陶瓷业开始进入企业化时代。作为取代原御窑厂的新式窑业,江西瓷业公司在清末是陶瓷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古老的陶瓷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迎来了中国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的到来。也是清末民初重要的陶瓷研究中心。因为朝廷在此订做瓷器及礼品,烧出的成品器物同雍、乾之珐琅彩器相比,毫不逊色,陶瓷界称之为“中国陶瓷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同时,也是最早创办瓷业学校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瓷业人才。
最为可喜的是,江西瓷业公司聘请雇用了一大批原御窑厂功力不凡的名匠和社会上的绘瓷名家参与了瓷器绘制,他们直接以画入瓷,不同于历朝历代画工师徒相袭、以图案画瓷的传统。由于没有了封建王朝时等级森严等对描绘题材的限制,画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而江西瓷业公司的瓷器比起传统瓷的绘画更为生动自然,大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底蕴,创作了不少富有新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对瓷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据考证,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等浅绛大师和“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均有落款“江西瓷业公司”的作品。


窑炉通常采用各种类型的遂道窑,燃料多用煤,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温度、时间及火候都能较好地控制。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民国以前的陶瓷画面,多绘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人物画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释和戏曲故事,很少表现山村小景和民间生活。江西瓷业公司增添了一些颇具时代特色的新题材,描绘了当时五光十色的时尚风俗和沸沸扬扬的现实生活场景,展现了时代的新面貌。如时装人物,多描绘妇女着民国服装,或携伴闲游,或相聚嬉戏,或居家教子,或琴棋书画,活泼灵动,生机盎然,均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特别是在瓷器上描绘身着时装的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展示出女性从封建社会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体现了女性服饰由清朝古典服装向民国早期现代时装的转变。


江西瓷业公司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同时,着手进行技术改良,在技术上中西结合,如聘请从日本窑业学校毕业归国的张浩采用机械制瓷、试验用煤烧造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落。
釉料也用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气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致。
彩料多采用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技艺,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使瓷器绘画展现了新的面貌。


1949年,江西瓷业公司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当做官僚资产予以没收,之后改名为建国瓷厂。
3.民间创作艺术
袁世凯倒台后。由于郭葆昌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高聘制瓷高手。他辞去公职,在景德镇专门从事仿古瓷的生产,他的雍正与乾隆珐琅彩和粉彩作品,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完全能与清代官窑比美。由于制造水平高,价格自然就不菲,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暴利。时至今日,在各大拍卖场上,还有不少精品,被视作为本朝年代,无法分辨。
鉴于郭葆昌的成功,民间工艺也纷纷效仿,为迎合市场,无所不仿。



民国 王步 青花人物故事瓷板 (一组四件)



民国 粉彩开框人物瓶 款识:矾红“乾隆御制”四字楷书款



民国王步青花渊明採菊图观音瓶 款识:王步钤印



民国 黄地粉彩花卉碗 (一对)

4.珠山八友瓷器
清朝的灭亡,袁世凯的结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陶瓷艺术,人们都失去了风向标。
以珠山八友(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王琦、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为代表,结束了匠活不留名,形成新的陶瓷艺术,以人文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市场新气象时代开始。
他们解脱了过去受皇家对民间作品的制约和束缚,大胆地放开手脚,尽情创作和发挥,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而且擅长吟诗作对赋和书法,他们相约在一起,相互切磋画艺,研究法理,并创办陶瓷学校,传授后人。他们学习研究中国画技,又研究传统的陶瓷彩绘技法,将精巧的工笔、流畅的写意、粗细相间的兼工带写,将重工粉彩、淡彩、水墨彩都加以运用,将传统中国画技法和传统的绘瓷技艺结合在一起,一反亘古不变、代代相传繁缛之风,将中国传统画、诗赋、金石的创作载体直接移植到陶瓷美术中来,将产品变成作品。
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唯一的金牌得主。新的陶瓷艺术得到国际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新产物的认可。创办瓷业学校,将民间绘画移入瓷器。
如王琦于1920年创作的一块《喧闹一场》的瓷板画,他借助一群引人发思的称命喀子打架的场面来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者争权夺利时穷凶极恶的丑态,曾经轰动一时,他另一个作品《铝钱眼》一画,形象地刻画了一群唯利是图的奸商,他的《禁鸦片烟》、《唤起抗日》等名画还展示了强烈的爱国反帝的伟大精神。王大凡在主题为《渔》的瓷板画里配上这样一首诗,"撒网无鱼虾,官和不能除。网来难换米,空坐对芦花"。从这里就可以窥见他们对当时腐败的伤感。他的钟馗画在瓷上寓意反动统治多得丑恶以及苦难人民除暴安良的愿望。总之,民国时期的陶瓷绘画,既有共同画风,又有各自的风格和独创性。是在传统的绘瓷技法上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这种流派一直影响到后人,直至现在。他们不愧为当时艺坛上的一代宗师。



徐仲南绘浅绛彩山水瓷板



毕伯涛花鸟胆瓶



王大凡 戴仲若游春图

5.珠山八友时期其他代表人物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以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方法都创作过瓷器,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称。其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品。



王步 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



民国 青花文人垂钓会友图 (一组三件)

朱明(1924--1978年),江西波阳人,自幼酷爱艺术,曾在中国陶瓷社绘瓷、东方红艺术学校任校工,并在家设立工作室绘瓷,后在建国瓷厂任陶瓷美术设计师。其艺术功底深厚,艺术表现涉及到插图、漫画、水粉、水彩、国画及陶瓷装饰,是景德镇近代很有影响的陶瓷艺术家。



粉彩桃源问津瓶



粉彩人物壶

余翰青,生于1904年,卒于1987年,江西乐平人。著名陶瓷艺术家、国画家。1959年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市文联委员、景德镇书画院顾问、市文物管理局鉴定委员。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创作六十多年,擅长陶瓷美术、中国画、古诗词研究。创作了不少很有影响的陶瓷精晶和中国画力作,人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很多精品均被国家馆藏机构及海内外收藏家珍藏,其中有大件瓶“百鸽之春”、 “枇杷”、 “暖春图”、“松鹰”、“牡丹孔雀”等。



粉彩八骏图瓷板

陆云山(1901~1974),江西丰城人。早年随家兄陆隐山去天津裕丰瓷行学徒。对传统粉彩装饰陶瓷得心应手。后学习画瓷,受任伯年画风的影响。在景德镇艺坛曾有“八小名家”之誉。



松鹤延年赏瓶



粉彩《八雀图》花鸟瓷板

6.民国陶瓷雕塑艺术
民国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以德化“何派”风格为链接,上承宋元,下接明清和民国,使得民国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传承有序。其中,颜色釉以粉彩、青花、珐华彩、素三彩居多,包含佛像、道教人物、历史人物、民间传说、龙船、成对瑞兽、虫草、花鸟,虫草与花鸟在当时很受西方及华有人喜爱。雕塑方法有捏雕、雕攘等。
1.游长子、魏洪泰、曾龙升、蔡金台
德化“何派”风格的传播影响和瓷雕家个体的作用密不可分。1913年游长子初来景德镇,他和景德镇瓷雕家魏洪泰、曾龙升、蔡金台等的关系就像抛向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效应,在景德镇形成了和德华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晚清到民国,从游长子到曾龙升、蔡金台,德化“何派”风格传递通过这样的递嬗关系,在景德镇逐渐形成了本地的陶瓷雕塑风格。
2.洪爵春、何水根、曾山东、刘祖燃、蔡敬标
洪爵春、曾山东、何水根、刘祖燃四位陶瓷雕塑家成长期在民国,而主要艺术成就则是在新中国,他们年经时都师从曾龙升学习雕塑。他们作品风格可以看出已经受现代雕塑教育的影响,人物处理注重解剖、体块和比例,塑造方式也不同于宋元景德镇湖田窑的传统,捏塑造造型已经在雕塑技法中逐渐消减,几乎是被石膏印坯方式取代。题材更为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和民俗化,儒道释题材在传统的基础上更为拓宽。装饰技术更为成熟,手法多样化、色彩浓艳多为纯色、多采用满饰民间趣味浓烈。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刘远长、熊刚如、张育贤等。
魏洪泰,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光绪至民国前期,江西景德镇福建会馆著名瓷塑家,今景德镇陶瓷馆藏有其作品。



民国 魏洪泰制铁拐李坐像

曾龙升,江西省丰城县人,师从游长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父祖辈在乡间从事木雕为生。由于家境清寒,童年即至景德镇为徒工,从事学习陶瓷雕塑。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艺术技巧大进,开始闻名当地。三十年代,应旅美华侨之请,创制孙中山的大型瓷雕,展出美国,艺名由此不胫而走,遍传各地。所作天女散花,龙舟,长期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内。



1959年(己亥年) 钟馗试剑·瓷雕



民国 曾龙升 青花孔子像

蔡金台,江西省丰城市人,1904年出生在景德镇市。八岁进私塾读书,十二岁开始随其叔父蔡寿生和蔡寿元(绰号称“拿得稳”)两位著名瓷雕高手学习浮雕技艺,兼制作大龙缸。十五岁转投福建来镇瓷雕名师游泽长(绰号“长子”或“蛮子”)门下学艺。从艺46年来,不但继承了前辈的高超技艺,精通圆、捏、镂和浮雕,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所创作的瓷雕作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其前期代表作有《天女散花》、《送子观音》、《和合二仙》和《太白醉酒》等。
何水根,1925年10月生,江西丰城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他早年师承陶瓷美术家曾龙升先生,长期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苦研瓷雕创作,1958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家院进修,擅长圆雕人物,兼堆、镂、捏、雕。“献寿图”、“鲁班”等瓷雕分别获国家、省、市级陶瓷艺术评比多项奖,《景德镇陶瓷》杂志等曾发表其作品,“达摩”等瓷雕被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



60-70年代 亚非拉瓷雕

曾山东,江西省丰城市人,是一位杰出的陶艺大师,出身于陶艺世家,擅长陶瓷雕塑,1961年荣获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兼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景德镇支会副主席。系中国美术家学会江西省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有“瓷雕怪才”之誉。



降龙仕女雕塑

洪爵春,江西景德镇人,工艺美术大师。曾龙升掌门大第子,十四岁拜山学艺。学成之后自立门户,创立“洪义升”商号。



民国 洪爵春 粉彩观音摆件



民国 粉彩东方雕塑(洪义升造)款

.



民国 “茂记生造”粉彩弥勒佛

.民国时期,景德镇仿古瓷器甚多,甚至当时的仿古技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当时的仿古风气有多么盛行。从博物馆中收藏的仿古瓷器可以看出,当时的仿古技艺多么高超,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民国时期的瓷器虽然仅有38年的时间,但却出现不少精美的瓷器,尤其是带有款识的仿古款、纪年款、人名款、厂名款、堂名款,不仅色彩鲜艳、时代感超强,同时还对现代人考察研究当时的瓷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就曾收藏过这样的瓷器,包括居仁堂、静远堂、乐古堂、古月轩、梅花馆等,非常丰富。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居仁堂,是袁世凯的堂名,其次是静远堂,是徐世昌的堂名。其他的则有些是仿清代,有的是已经无从考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1:29 , Processed in 0.0986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