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回复: 0

宋代龙泉青瓷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12-5 1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泉窑的分布

龙泉窑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的上游地区,窑址所在地多山坡溪流,有着制瓷所需的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不断的调查表明,龙泉窑的青瓷窑址在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青田、永嘉、泰顺、文成、苍南、武义以及福建浦城、松溪等地均有发现,窑址数量达600余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其中以龙泉市窑址最为密集。
二个区域:
1、以上层贵族为使用对象的南区
金村、溪口、大窑
2、以普通百姓为使用对象的东区
❀ 1934年陈万里先生第二次龙泉之行,从大窑到金村再到竹口,在金村土窑附近“发现旧窑山一处,于小溪里又捡得‘河滨遗范’的碎片,复在村里见有破损的酒壶,上有“天下太平’二字,此处旧窑疑与大窑同时,拾有碎片多种”。
❀ 195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包括大窑、金村在内的窑址进行初步的调查,其中以大窑工作为主体。
❀ 1960年4一5月,龙泉县林业局曾决定在金村一带建造森林轻便铁路,部分线路将穿过窑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选择了第16号窑址进行发掘。发掘后又在金村地区进行了为期2关的调查,调查并记录了16处窑址。
❀ 1980年任世龙先生对金村窑址进行调查,在屋后的断面上发现了上下叠压的“五叠层”,从而建立了金村地区窑业发展的基本完整序列。
❀ 2013年9月-2014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龙泉市博物馆,对包括上垟在内的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确定金村窑址群的基本产品面貌、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在分期上,将原先的五期细化成北宋四期、南宋三期、元明两期共约十期的发展序列,建立金村地区古代窑业更清晰的发展脉络。
器型特点

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端巧,胎质较粗,胎壁厚薄均匀,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规整,釉面光洁,釉层稍簿。
产品除碗、盘、壶、瓶、罐等日用品外,尚有专供随葬的冥器多管瓶及长颈盘口壶等。
器底大多满釉,多数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
北宋晚期窑址数量增加,产品风格发生极大变化,生产的瓷器厚胎薄釉,胎体明显地增厚,圈足宽矮而挖足极浅,制作则反而不如前期规则工整。主要产品有碗、盘、壶、炉、罐、瓶、碟和盅等,碗类产品坯体厚薄较为均匀口沿以外撇为主,圈足相对显小。盘类产品腹部多做成凸出的转折状,有假圈足。
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纤细划花和蓖纹。碗、盘类器壁内外常常施以繁缛的刻划花草并间以状器刻划而成的点线或弧线纹。纹饰题材有蕉叶、卷草、莲瓣、云纹、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淡青釉类器物主要是垫圈支烧,到后期出现了粘土垫饼填烧现象,而此时则几乎都是采用粘土垫饼填烧,且底足内不施釉。
叶寘《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
南宋龙泉窑根据胎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路产品白胎青瓷中又可区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类,而黑胎青瓷均可归为厚釉产品。
白胎青瓷

白胎青瓷中的薄釉产品胎壁普遍比北宋厚重,胎色灰白,胎质更加致密坚实。釉层薄,透明。
碗类产品形成垂腹:盘类产品造型多坦腹。碗、盘类口沿做成花口,多在内壁单面刻划花,有的用S形复线将内壁等分为四至六格,多为五格,并在各格内勾划云纹。
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有莲花、荷叶、水波纹云纹、焦叶纹、鸟禽等等,刻划并用,以刻为主,有的碗盘的内底有“葵口出筋”、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用泥质垫饼填于外底烧制。

在厚胎薄釉产品基础上,龙泉窑吸收了汝窑、官窑等烧制技艺,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中掺入了适量的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使器物在高温下不易变形,克服了“粗厚”的特点使坏体变薄。并且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钙釉变成钙碱釉,胎薄如纸,多层施釉,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色。
多用垫饼垫烧
黑胎青瓷

黑胎青瓷比较少,以溪口瓦窑垟窑址最为典型。
薄胎厚釉,釉层开片,多素面无纹。“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支烧。
器类丰富多样,有碗、盘、盏、盒、壶、洗、瓶、盂、觚、灯、各式香炉等。
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
科技测试表明,龙泉窑的黑胎、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对黑胎青瓷的判断也有哥、官和仿官之争。

黑胎青瓷的性质:
1、仿官
2、哥
3、官
和哥窑类比

龙泉黑胎青瓷与文献记载哥窑特征相符
胎: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
《格古要论》:“旧哥窑......有铁足紫口”;
《长物志》:“官哥汝窑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今假哥窑碎文不能铁足,铁足则不能声”。

哥窑中有关“金丝铁线”的描术,是相当晚近的;
最早在乾隆年间《南窑笔记》出现 (观窑);
而大量出现应该是民国以后的事情了。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至正直记》“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1:29 , Processed in 0.0837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