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回复: 1

看懂一件玉器,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一)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近日在知乎上,收到一位朋友 @蘑菇小乐 关于买玉的付费提问,受宠若惊。加上注册知乎以来一直没有写过什么专业的文章,也颇感惭愧。所以决定趁着最近两天的空闲,把这些年来在玉雕行业所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共享给大家。
对很多人来说,玉这种东西似乎很熟悉其实挺陌生,有时候因为道听途说,甚至对它抱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幻想。
说人们熟悉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由玉制成的器物。它们可能是戴在某个同事或朋友佩戴的观音、佛坠,可能是摆在商场柜台里的玉镯、首饰,也可能是影视剧中某个亲王玩弄的扳指、如意……总之,或多或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然而,多数人和这些玉器的关系,也仅仅停留在看到这样一个层面,因此并不了解它,觉得它是很陌生的。一旦真的拿一件玉器在手中,这些人就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它、评价它,只会在模糊的印象中觉得:玉是个好东西。
那么,到底该怎么去看一件玉雕作品呢?
玉雕学术界有一套“料、工、形、纹”的鉴赏理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纹饰四个维度去衡量一件玉器。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套理论虽好,但仍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形”的说法让人感觉迷惑,它到底指的是形式、形状,还是造型?指向并不明确。尽管不少人常常将它解释为“造型”,无论从字面还是语义上来说都给人一种牵强的印象。又如,造型和纹饰这两个概念,在很多玉雕作品中往往是一体的,很难分开。所以,笔者更乐意将它们都归纳在“艺”的概念中。同时每一件玉器都包含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鉴赏玉器是必不可少的要点,也应在理论中列出。鉴于此,笔者将这套鉴赏的理论变为“料、工、艺、文”,也即玉材玉质、雕工技巧、艺术造诣、文化内涵四个方面。下文将围绕此理论将一一展开叙述。
料——玉材玉质


材质往往是判断一件玉器价值的基础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那么在看材质的时候需要看什么呢?有三点,玉料的类型、产地和品质。

  • 玉料类型
关于玉料类型的判断首先要从玉的概念说起,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玉指“一切细腻温润和色泽艳丽的美石。”类似《说文解字》中刘向所说的“石之美者”,具体包括和田玉、翡翠、水晶、玛瑙、独山玉、岫玉、绿松石等。而狭义的玉主要指和田玉。因为现代人很少使用广义概念的玉,加上其包含的各类玉材也容易区分,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材质类型的判断主要是针对和田玉。
而和田玉的类型判断,首先要区分的是真假。这里所说的真假主要是判断材质是否为天然和田玉,也即主要成分为透闪石——阳起石的玉石材质。自然界中有许多外观和和田玉相似的材质,比如阿富汗玉(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蛇纹石玉、卡瓦石、石英岩玉等,这些石头虽然也很漂亮,但在市场上冠以玉的名字或者直接冒充和田玉,往往给大众造成迷惑。不过,正规的大商家基本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其次,和田玉颜色较多,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糖玉、青花等,大多数都十分容易分辨,也就不多说明。但需要强调一点——市场上颇受欢迎的碧玉与其他和田玉不完全是按照颜色区分,其成因及矿物构成上均有特殊性。而和田玉中的沙枣青和碧玉中的鸭蛋青颜色十分的 想象,大多数人用肉眼是难以分辨的,往往需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的因素,很多人只关注白玉,“羊脂白玉”也最受市场推崇,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玉石认识的加深,各色玉石都有不少人喜欢。
再者,和田玉中产状的判断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一般来讲非常简单,有子料、山流水、山料和戈壁料四类。未加工的原料从外表的特征来可以简单区分,产自河滩的子料外表光滑多有漂亮的皮色;从玉矿中开采下来的山料棱角分明,河流上游经过流水搬运冲刷但棱角不够光滑的山流水,在戈壁滩上经历过风沙砥砺外表坑洼不平但手感舒适。经过加工后,主要就是子料和非子料的差别了。通常子料雕刻的作品多会在局部保留天然的皮色,或者借助皮色做一些“俏色”处理,非子料自然也就看不到这些特征。因为子料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很多人就会用其他料通过染色作假皮色冒充,不过这个就属于鉴定范畴了,以后可以再详细讲解。

  • 玉料的产地
玉料的产地与玉料的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出的《和田玉》标准模糊了产地的概念,将以透闪石成分为主的玉石都定义为“和田玉”。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材质的产地很多,几乎各大洲都有分布。即便是国内,大大小小的产地已经统计的就达20多处。如此一来,无论哪儿产的玉料,不管质量品质如何,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都可以在鉴定证书上光明正大的写上和田玉。这其中的利弊网上很多人都有分析,笔者也就不多言了。


                                                          世界闪石玉矿分布图


和田玉的产地虽多,但质量层次不齐,以次充好染色造假的乱象自然也就层出不穷。根据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玉料来看,它们主要集中来自于新疆、青海、岫岩、俄罗斯、韩国五大产地。尽管这五个产地的玉料都有好有坏,但总体而言,新疆和田产的料整体品质依然是最好的,其它地区各有其特点。比如,俄罗斯白玉的白度高,青海料水线多且透明度较高,韩料质地差且颜色整体偏黄,岫岩的和田玉基本不产白玉但有大批细度极高的玉料。了解并记住各个产地玉料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在拿到一件玉器时推测出玉料的产地,更好地判断其市场价格是否合理。
补充一点,前文强调的碧玉,此处也需要特别说明——所谓的五大产地通常并不适用于碧玉。国内流通的碧玉玉料主要的来自于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其实除了俄罗斯和韩国产白玉以外,其他世界各个玉矿产的主要就是碧玉(近两年阿拉伯半岛上出的迪拜玉好像是和岫岩的河磨玉类似,不属于碧玉)。加拿大、俄罗斯、巴基斯坦、新西兰、台湾等地的碧玉开采和交易目前都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市场上都可以见到。而国内的碧玉主要是新疆的玛纳斯碧玉,而且在品质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碧玉这种材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黑点多,也就是说看起来质地不纯,也因此很不招人喜欢。相对来说,俄罗斯碧玉黑点较少,颜色也漂亮,是目前市场最受欢迎的碧玉品种。

  • 玉料的品质
玉料的品质可以说是影响玉石价格的关键,无论是哪一种玉石,什么样的产状,产自于哪个玉矿,只要品质好都能在市场上价格都不会低。色度、润度、细度、净度是判断玉料好坏和价值高低的四个基本要素,此外绺裂、皮色、形状、大小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珠宝玉石,颜色越鲜艳越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但由于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田玉中的白玉反而是最受人喜爱的色彩。所以很多玩玉的人在评价玉料品质时,往往直接用“白度”来替代“色度”。不过鉴于近年来,很多人也将注意力转移向其他颜色的玉石,笔者觉的用“色度”更恰当。所谓色度,其实主要说的是色彩的纯度,一般来说纯度高的色彩会更吸引人。比如,偏黄或者偏灰的白玉自然不如白度纯正的玉料漂亮,色彩均匀一致的碧玉也会比深浅交错的碧玉更美观。那么,是不是玉的颜色纯度越高就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玉料的品质是一个综合评价,玉石颜色的纯度和细度润度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并不相关。就好比很多初入行的和田白玉收藏者,通常会一味地追求玉料的白度,认为越白越好。其实这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羊脂玉”并非最白,而是白度润度细度等因素综合较高的玉料。当然,玉石的颜色纯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往往通过比较得出,没有绝对标准;而玉石的颜色会受到光线和介质的干扰发生变化,一块玉在和田看玉和在上海看颜色有差别,在水中看和在空气中看也不同。
玉的润度其实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对行业内的人来说,一般描述为玉石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人的一种如同油脂般的光泽和滋润。在宝石学领域中,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成分的玉石有这样描述:呈玻璃光泽和油脂光泽,大多数为微透明至不透明,少数为半透明。以上两种角度尽管都尽可能准确的去呈现玉石的这种特性,但笔者认为远不如通过自身的观察和触摸体验来得真实。至于玉石的这种油润感是如何产生的,似乎目前还未十分明确。有人将之归于玉石内部细腻的质地结构,也有人认为自然界的矿物元素沁入、流水搬运、风沙砥砺等会影响玉石的润度。结合各个产地的玉料来看,新疆的和田子料的普遍油润性上佳,而玉质细腻的河磨料润度也很突出,为上述说法都提供了一些佐证。由于玉石在油润度带来的美好体验,使得市场上不少人为了增加玉石的油润感,常常会通过浸泡油脂、煮蜡等方式进行改善。
所谓细度,是指玉料内部质地结构的细腻程度。因为玉石多是微透明或不透明,纯粹用肉眼很难清楚地看到其内部的结构,通常需要将玉借助手电或阳光进行观察,所以经常玩玉买玉的人都会备一个小小的手电。利于玉石的透光性,我们可以观察其内部颗粒大小及均匀程度,组织结构清晰度,甚至一些杂质。通常情况下,颗粒越细小均匀、组织结构越不明显,玉石的细度就越好品质越高,反之就差品质越差。需要强调的是玉质的细腻与否和产地及产状并不相关,即便是新疆和田的子料,同样也有不少质地较粗的玉料,而山料中也不乏质地细腻的玉料。在细度方面也存在着一个误区,很多人为了强调细度而在和田籽料中追求“打光无结构”的玉料,这也给一些不法人士以可乘之机,用玻璃混合其他材质制作出高仿的无结构子料,不少人因此受骗。事实上,天然的玉石很有无任何结构的绝对状态,如果遇到此种情况还是需要反复观察,谨慎出手,毕竟如果真有这样的天然玉料其价值必然不会低,仔细斟酌总是没错的。
相比之下,玉石的净度了解起来容易多了,主要是观察玉料中是否含有杂质。凡是肉眼可见而不属于玉石成分的物质都在此列,通常有铁矿点、礓石、絮状物等。这些杂质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玉的品质,因此在雕刻中常常需要进行挖脏遮蔽等方法进行处理,也有部分技艺高超的玉雕创作者能借助奇思妙想的创意将它们转化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从而提升其价值。除了杂质之外,玉石中还存在有影响视觉的瑕疵——“水线”。这里所说的“水线”并不是指在水中浸泡留下的印痕,而是指玉料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透闪石含量达不到而掺入二氧化硅颗粒形成的纹路,其透明度高,脆性强,不利于雕刻加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美观度,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尽管“水线”在各个地方出产的玉石中都会存在,但青海料中的“水线”更为普遍。
此外,玉石中还会有绺裂这样的情况存在,不过通常玉雕创作者会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切料中的避让,雕刻中的剔除、遮藏等方式进行处理,在成品玉雕中很难发现。至于皮色、形状、大小这些因素对玉石价值的影响往往集中在子料中,以后会专门进行讲解。一般玉料的品质,通过以上所说的色度、润度、细度、净度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果这几个方面都不错的话,玉料的品质一定属上乘了。不过很多情况下,玉料很难各个方面都很完美,选自己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2 1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专业,很透彻,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19 07:32 , Processed in 0.1543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