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8|回复: 2

瓷器的四种最基本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27 16: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美称,由于历代制造瓷器的品种繁多,因而其分类和命名也众说纷纭,但最基本的分类和命名方法主要有这四种:
  烧制时间: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等  烧制地点: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  烧制特征: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注,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的过程。  烧制窑别:是我国封建制度最生动的形象反映。官窑器泛指管办窑厂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盛况空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

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观形状。能够对瓷器每一部位的结构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对于判断其烧造的时代和窑口具有很大帮助,那么现在来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瓷器的口部形式
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器物时代及烧造地点的依据之一。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如碗有敞口、敛口、花口,瓶、壶、罐、洗有直口、盘口、唇口、折沿等等。



敛口:多见于钵、碗、罐等器,形象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直口:形状为垂直的筒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撇口:形状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唇口: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称唇口。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壶、瓶等口部的一种形式。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唾壶、鸡首壶也作盘口。盘口的壶、罐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宋代始见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花口:一种是指碗、盘等器口部形式,把圆形或椭圆型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唐至清代各个窑口烧造的碗、盘、洗、花盆等器均可见花口的造型。另一种是指唐以后出现的一种瓶口形式,即把圆形敞口捏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瓶口似盛开的花朵。这种瓶式宋代比较流行,磁州窑、扒村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处均有烧造。明、清瓷瓶仍有花口造型。

菱花口:口边每组花瓣为中央尖两侧圆弧的对称形,使整个器物口沿的线条富于变化。菱花口多见于盘、碗、盏托等器。出现于唐代,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如明洪武时期青花或釉里红盏托、明宣德时期菱口花盆等。

复口:即内外两重口,外层口似浅盘,内层为略高的直口,两口之问为环形浅凹槽。西晋青瓷罐即有这种口式。后代民间的泡菜坛也是这样的结构,碗形盖覆于两口之问的凹槽中,槽内注水,可起密封的作用。



 折沿:造型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较硬的转折线。折沿多出现在盆、盘、瓶、罐等器具。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盆即有折沿,元代龙泉窑青釉折沿盘也是典型器物。

二、瓷器的耳部形式
耳:安置于器物口部、颈部或连于颈、肩部的附加装饰物。一般呈对称布局,多见于瓶、壶、炉、罐等器上。耳多为竖置,除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和汉代陶耳杯的耳有一定的实用性外,在器物上主要起装饰作用,使器物整体趋于均衡、协调。古代制瓷工匠为了美化器物,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耳,如龙耳、风耳、蒙耳、贯耳、牺耳、戟耳、绳耳、鱼耳、鹦鹉耳、螭耳、鸠耳、象耳、菊耳、如意耳、绶带耳、铺首耳、蝠衔磐耳等。



龙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龙形。最早见于隋、唐白瓷及唐代三彩釉陶上。如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双龙耳双连瓶,造型为盘口、细颈、双腹相连、口沿与肩之间有对称的两龙形耳,为隋代典型器之一。唐代白瓷双龙耳瓶与三彩双龙耳瓶造型相似,系由隋代白瓷双龙耳双连瓶演变而来。唐三彩双龙耳瓶的腹部有塑贴的宝相花纹。清代雍正时景德镇窑有茶叶末釉双龙耳瓶。



凤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风形。最早见于宋代龙泉窑青瓷瓶上,其造型为盘口、细长颈、折肩、直腹、颈部对称双风耳。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亦有所见。如康熙茄皮紫釉凤耳蒜头口瓶、乾隆豆青釉青花风耳瓶等。



戟耳:因形似占代兵器戟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品种有青花、斗彩、仿官釉等。如明正德年间青花戟耳香炉、万历青花戟耳瓶、清雍正仿官釉戟耳瓶、嘉庆斗彩戟耳瓶等。



鱼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鱼形。最早见于宋代哥窑及龙泉窑制品上,如著名的哥窑鱼耳炉。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亦可见到。



螭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螭虎形。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如明嘉靖蓝釉耳瓶、万历黄釉紫彩螭耳瓶、青花螭耳瓶,清康熙天蓝釉耳尊等。



如意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弯曲的如意形。流行于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如雍正斗彩如意耳尊、乾隆仿官釉如意耳扁瓶、嘉庆粉彩如意耳瓶等。



绶带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细长弯曲的绶带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葫芦式瓶多置此耳。如永乐、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等。
三、瓷器的肩部形式
肩:瓷瓶、罐、尊等容器颈与腹之间的过渡部位,因酷似人的肩部,因此得名。器物肩部造型有丰肩、溜肩、平肩、折肩等区别,它们也是鉴定陶瓷器时代及窑口的依据之一。



丰肩:其造型线条丰满浑圆,向上高耸。元、明、清的梅瓶和历代一些罐类器物多为丰肩。



溜肩:造型为肩部向下倾斜,与腹部衔接成圆弧形。历代瓶、罐、壶等器均有溜肩的造型。



四、瓷器纹饰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特别爱将自己的思想、情操、感情寄托于山水、花鸟、景物上面,这里面有一种叫做通感、共情的东西,将人类的情感与本来没有感情色彩的植物等自然物上面,让它具有某种人类文化的含义。比如说爱用竹子比喻一种高洁的情操。用梅花比喻孤傲。用兰草比喻一种化身世外,洁净高雅、孤芳自赏等。包括用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借景抒情、以物喻情的文化到了清代就达到了高峰,在瓷器上绘画的纹饰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一点在瓷器上,就更明显了,叫做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意思是各种纹饰按照某种隐喻的含义,慢慢形成一种规定的样式,固定下来。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27 16: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说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7 16: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瓷历史上都是越窑吗还是主要是德化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1:47 , Processed in 0.1282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