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回复: 1

中国古代榫卯家具之美

[复制链接]

2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2-11-25 2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华诚羚 叶政男
丨编辑丨华诚羚
丨邮箱联系丨业余搭建工作室huachengling@163.com
丨版权声明丨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作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业余搭建

“我国家具结构,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这个‘结构’,便是指榫卯结构。”
——王世襄
榫卯是七千年前古代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明。榫卯就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通过凹凸实现连接的一种结构方式,凸的地方称之为“榫“,凹的地方称之为“卯”,两个构件互相插接就会紧紧地连接为一体,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载荷能力的结构体。
榫卯用途广泛,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核心构成元素,还被应用于舟车、造桥等其他领域。古代工匠可以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仅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精美的家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符号之一。



2012年发行的《明清家具--承具》特种邮票

<hr/>01榫卯的起源

榫卯被认为是早于汉字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hr/>榫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人遗址中,河姆渡人原始部落建造的干阑式建筑就使用了多种形式的榫卯。从后期考古出土的木构件大至建筑的梁、柱、枋、板,小至木楞,这些构件全部采用了榫卯密合连接的方法。也许从今天的工艺水平看来,这样的结构连接不足为奇,但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能达到如此的工艺水平,令人叹服。正是如此,榫卯被认为是早于汉字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河姆渡干阑式建筑木构榫卯类型

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榫卯有圆形榫、方形榫,但多为方形榫,且形制比较粗糙。由于圆形榫的工艺要求更高,因此古代榫卯结构常用方形榫。这一时期还未出现金属工具,木材加工并不容易,但在当时生产条件下产生了圆形榫,说明河姆渡人对几何、尺度、结构已有较深理解。





河姆渡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是从上古时期的巢居建筑发展演变而来,使用竹木材料,用竖立的木桩将底层架高。底层架上大小不同的梁(龙骨),承托上层的地板,板上立柱安梁。以芦席作墙,茅草覆顶。上层住人,下层饲家畜。建筑底层与地面隔离,有效防潮,并能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除此之外,还具备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目前发现的最大干阑式建筑,宽达23米,进深7米,前檐有宽约1.1米的走廊。
<hr/>02家具中榫卯的分类与应用

古代从事木作的匠师分工明确,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其中,匠人专为营造,梓人专为制器,制器也包括属于小木作的家具。
<hr/>中国古代工匠创造了种类繁多、精巧无比的各式榫卯。构件之间不需要任何金属钉或者粘合剂,就能做到间不容发、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设计匠心与造物智慧。
榫卯既是古代家具木构件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式家具的一种重要建造和造型手段。一件家具中,多个榫卯的组合,互相支撑约束,总会呈现出一种精妙平衡的美感,也许这和榫卯本身蕴含的阴阳互补的哲思有关。中国榫卯家具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和谐美,是一代代文化传承下的智慧结晶。



榫卯分类 叶政男绘

通常将传统家具的榫卯按照归为三类:线、面组成,线与线的连接、面与面的连接、两者相互连接的榫卯样式不同。但在下图中,以结构与约束作用的关系将榫卯的样式分为五类:平行线、三线、直角线、面与面、两线一面。平行线式榫卯是指两根木条为延长或者增加装饰构件所使用的榫卯;直角线式榫卯是指两根木条相互垂直所需要的榫卯,可穿透可不穿透;三线式榫卯是指三根木条相互作用,不同于直角线式榫卯,若其一根木条缺失,这个榫卯将无法使用。两张及两张以上的面若需要延长,则需在两面之间设计榫卯,榫卯多见于面板侧面。两线一面式榫卯多用于支撑两根木条和装饰。
家具每个部件的榫都基于其功能设定。例如南官帽椅,其座面采用攒边打槽装板的造法,面板冷缩热胀明显,因此采用框架方式嵌套,框内面板在胀缩时不会变形,框架的大边和抹头四边采用格角相接,防止断面外露。这种造法牢固美观,几乎无法代替。



南官帽椅分解图

<hr/>03古画中的家具

画中有器,塌、椅、案、几,尽现每一朝代的生活风貌。
<hr/>榫卯家具起源、发展于中国。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其形制低矮;延至汉代,胡人文化带来了新的家具形式,如胡床,其形态渐高;至南北朝,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宋代各种高坐家具应运而生,设计美学日益显见;元明清三代,家具生产、设计精益求精,在明代达到鼎盛。
古画中的家具,生动地展现着不同朝代人们有趣的生活风貌。

[东晋]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北齐]



北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塌是用来坐卧及放置物品的,是中国古代最早成形的家具之一。《北齐校书图》中的榻面很宽,四位士大夫依坐于塌,衣衫飘逸。
[五代]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南唐后主李煜疑韩熙载有政治野心,遂派闳中窥探虚实。韩熙载为消猜忌,筵请歌姬宾客,故作消靡。闳中目识心记,绘制了举世闻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里出现宽大的罗汉床、炕桌、刀牙板、平头案、靠背椅、坐墩、屏风、鼓架,可见五代时期家具借鉴了大木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
[唐]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局部



唐 佚名《唐人宫乐图》局部

中唐以后,高足方凳由门壶托泥式改为四足直立式。图中宫廷贵妇们所坐方凳名为“月牙凳“,是唐代家具的代表。这种凳面微有弧度,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较为舒适。



唐《挥扇仕女图》局部

唐代的家具结构还略显简单粗糙,但实用性颇高。



唐 周昉 《內人双陆图》局部

【宋】

至宋代,高型家具渐趋流行,与隋唐时期富丽厚重的审美不同,宋代家具简约实用、清逸素雅。宋代家具的腿足部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当时建筑中吸收了收分与侧脚造法,稳固性增加,轮廓变化更丰富。



北宋 佚名《槐阴消夏图》

两宋时期的床榻主要有箱形床榻、四足平板榻、及带屏床榻。造型上沿袭了唐五代风格,并在高度上有所增加。宋代生活绘画中常见到壶门托泥式坐榻,形象精美。此榻没有靠背,完全是框架结构,侧面还有壶门式圈口。座面以轻便织物装饰,榻型简约,透着文人清雅简朴气质。图中所绘的几件家具,如放置香炉的条案、榻、屏风,也常在宋代文人家中出现。



北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宋代家具追求文人的简约平淡,高尚精致,因此形制纤细简练、美观大气。榫卯结构在宋代得到改良,不仅减少了用料,家具的整体受力体系也更为合理。



宋 佚名《女孝经》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共出现了四把交椅:1.城内街市的城门楼旁有一小税务所,其中交椅上坐着记账官,一手伏案,一手书写;2.“赵太丞家”的药铺厅中央放了一把空交椅;3.城市内最左侧树荫下一座敝门豪宅,赵太丞家左邻官宅中墨屏风前放着一把交椅;4.城内“久住王员外家”旅店二楼,透过窗看到一位学子正在屋内苦读,旁边放置有一把交椅。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徽宗《文会图》局部

方桌俗称“八仙桌”,桌面方正,造型和半桌相似。《清明上河图》里放置环境多样,有的靠窗,有的靠墙,有的在店铺中与其他桌椅形成密集排列,多在两侧或四侧配置长凳。未见有束腰、罗锅枨和霸王枨等复杂形式,基本上以四面横枨中方桌居多,也有两面横枨,带有夹头榫和素牙头牙条。整体劲瘦与徽宗《文会图》中宫人所用的方桌非常相似,腿足纤细,可以推测高脚桌在北宋已经开始在平民社会中流行。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宋初有记载“某某垂足而坐,咄咄称怪”,可见当时垂足而坐还并不普遍,而到了宋中后期,椅子已被大众广泛使用。《十八学士图》也能体现文人家庭使用座椅的生活面貌。图中左下角的椅子名为斑竹椅,竹子上有天然斑纹,连接处以藤条束缚加固。



宋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夏景》局部



南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局部

《春游晚归图》描绘了一名骑马官员及其侍从们春游归来时的场景,侍从们有荷担者,有肩茶床者,有扛交椅者。交椅是宋代才出现的一种可折叠式椅子,不仅可以居家使用,也是有钱人家外出携带的物件,在很长一段时期,交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交椅其实是后来“太师椅”的原型,太师椅之名是从秦桧开始的,同时它也是唯一以官阶命名的家具。
【元】



元 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

谈及圈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明式圈椅,但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元代画家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图》中唐明皇所坐即是圈椅,装饰极其华丽,而结构上与明式圈椅几近相同。



元 钱选《扶醉图》



元 刘贯道《消夏图》

【明】
传统家具发展到明代已到达顶峰,创造了典雅、简洁的“明式家具”。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说。这一时期家具造型简洁至极,结构严谨,比例均呈适宜,线条硬柔相济。制作家具时,工匠多采用较小断面的硬木制作精密的榫卯和线脚,用材节约,毫无冗赘。因此,明式家具造型大方、细部精致,整体收分有致、稳健挺拔。



明代杜堇《玩古图》



明 刘俊《汉殿论功图》局部


圈椅从唐代发展沿袭至明代,造型圆婉优美,形态丰满劲健。其做工精益精湛准确,运用多种卯榫结构,适应多种家具造型变化,既符合功能和力学要求,又牢固、美观且耐用,是明代家具中最经典的制作。
《汉殿论功图》中汉高祖刘邦所坐椅子正是圈椅。明式圈椅崇尚先人的质朴之风,追求朴素无华的自然美,因此不加装饰,且充分运用木材自身的纹理,突显家具材质自然质朴特色。《玩古图》中也出现了圈椅,另外还出现了大方桌、长条桌和月牙凳。



明 仇英《高士图》

官帽椅因为它的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名,其型高大、简约、线条流畅。官帽椅以地域分为北官帽和南官帽,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出头,北官帽就是扶手和搭脑都出头,称“四出头”,《高士图》中的官帽椅就是典型的北官帽;南官帽则拐角圆润自然。



明 唐寅《李端端图》局部

《李端端图》中展现了明代典型的圆背交椅,这种折叠椅结构轻盈,构型简约。





明 仇英《桐荫画静图》

《桐荫画静图》里的亭中老者半卧于椅。椅子扶手悠长,使人四肢充分舒展。这种椅子在古代叫做“醉翁椅”,“醉翁椅”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背交椅。体现了明代文人慵懒闲适的风格,为当时文人所喜爱。

【清】
对于清式家具,有学者认为:它富丽填密、雄浑、凝重、精巧庞大,同时认为清式家具“重形式、轻结构、略功能”;清式家具在造型与艺术表现力上,不及明式家具,它过于注重技巧、忽略艺术美‚给人以“繁琐堆砌”之感,晚清时的家具甚至给人一种雕刻品的感觉。
但应该看到,清式家具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继承了历代,尤其是明代的优良工艺传统,并有所创新。清代匠人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材料、技艺和技术创造出风格鲜明的家具。



清 佚名《汪琬像》

事实上这把椅子同样也出现在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中,也说明了中国文人一直喜爱竹椅,或许是竹子带有文人身上的一种雅趣情致。



清  雍亲王 《十二美人图》

《十二美人图》中的家具上的纹饰明显较为复杂,并且十分具象,家具上多绘制有牡丹花、牵牛花、桃花、梅花等花卉,以及一些鸟类等。
总体而言,清式家具在装饰技艺方面要高于明式家具,而在家具造型的科学性和舒适性方面则不及明式。但它和明式家具一样,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格,丰富了中国悠久的工艺文化,在我国家具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hr/>04古代榫卯家具加工工具

小木作用到的斧、凿、刨、铲、墨斗等工具大多都为匠人自己制作,虽看似粗陋简单,实则能解决家具中复杂的工艺问题,折射出古代匠人的智慧。
<hr/>《论语·卫灵公》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作工具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木作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木作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事实上,从建筑到家具,工具即为工匠所造的第一组构件,而第一组榫卯也会率先运用于工具之中。



《榫卯的魅力》

我们将古代木作工具分为四大类:划量、解木、平木、凿剔。小木作工具又可分为锛、凿、斧、锯、刨、锉六大类。明式家具的创造与构建离不开传统木工工具的作用。这些工具多为匠人自己制作,虽看似粗陋简单,实则能解决家具中复杂的工艺问题,折射出古代匠人的智慧。





《榫卯的魅力》

<hr/>05古代家具榫卯的评价

榫卯家具是中国古人将科学与艺术美妙融合的结晶,它们承载的是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记忆,凝结了世世代代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hr/>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笔下对家具描述无数,那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的寄情。有八尺藤床六月天,林间风露饱鸣蝉;有低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有山斋竹椅冷如水,欲以荐坐无蒲团‍;亦有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中国古典榫卯家具经渐进和积累而成,坐感气宇轩昂,拭叹鬼斧天工。



明 曾鲸《沛然像》

当今快节奏生活下,家具制造业已逐渐步入全新数字建造时代。现代家具设计多为机械化生产,似乎缺少了那种匠人的温度,文人的哲思。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榫卯家具一度被人们所淡忘。但如今它以更多样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新的面貌继承和发扬着它的魅力。这些藏在家具中的文明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消亡,这便是“榫卯”之美。



明式交椅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
[1]榫卯的魅力[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1):89.
[2]王世襄.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J].收藏,2010(04):107-115.
[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2008.
[4]文阳,袁进东,黄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明式家具浅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2):22-23.
[6]赵广超,马健聪,陈汗威《一章木椅》[J],2008,5.
[7]邓文鑫.传统小木作刨类工具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8]秦菊英,陈桂茹,胡金成.传统木作工具的设计美学分析——以平推刨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146-147.
[9]张娅妮. 《梓人遗制》小木作制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于兰.木作工具与明代硬木家具的制作[J].红河学院学报,2009,7(04):78-83.
[11]李浈.大木作与小木作工具的比较[J].古建园林技术,2002(03):39-43.
[12]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J].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网络资料:
http://www.chinese-furniture.com/c_furniture/history.html
画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复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25-3-16 08: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顶一下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8 15:55 , Processed in 0.1703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