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回复: 0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美玉到玉瑞制度:周代的礼乐文化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30 2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图|美玉

据考古学与民族学文献记载:人类大约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用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各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此制成的装饰品,除了原本的装饰功能外,逐渐被赋予了象征身份地位的含义。新石器时代贵族墓葬中,便可见到相关器物,玉质装饰品恰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
“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清人陈性在《玉经》中如此描述美玉。作为一种美石,其晶莹透明色泽和性状,是其它工艺美术品难以比拟的,且玉器比其它材质更易保存。因此,在夏商时期,玉器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周代统治者继承了前朝的崇玉习俗,大肆搜求美玉,并将玉器的使用与社会秩序和政权统一结合起来,形成了玉瑞文化,和礼乐制度。



图|玉雕

一、玉之美,玉瑞文化之美

考古发掘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就被用作佩饰了。人类祖先佩戴玉饰品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为了在艰难险阻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将其作为护身符;有的则是因为审美情趣,逐渐将其发展为身份体现荣耀象征。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宗教信仰或传统文化习俗。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玉文化。



图|新时期时代的玉人

史前时期的玉文化中就含有玉瑞的特征。简单来说,玉瑞指的是玉礼器。在以贵族为代表的人际交往,以及礼仪活动中,玉瑞承担着“信”的功能。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呈现的瑞信因素,到了周代,被进一步融合、综合,形成了系统的玉瑞文化。玉瑞文化是包含了玉器的器物、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在内的文化系统。



图|玉貔貅

我国的玉瑞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直到周代才形成一个文化巅蜂。由于礼制的转型和对德政的强调,玉瑞文化在周代的特殊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器物更加系统,等级更加分明,而且制度更加完善,并有了思想观念上的支撑。
周代的玉瑞文化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乐器和舞具用玉制作,宫室的装饰和饮食器具都用玉。不仅如此,周人还把服饰用玉与冠服礼俗制度相结合,将含玉、饭玉等规制与丧葬礼制相结合,在策命礼、朝觐礼以及聘问礼中都被广泛应用。
周代的玉瑞文化促进了周人崇玉风习的形成,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周代玉文化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强化了玉之美,引导人们爱玉之风尚。包括对民间玩玉的影响,主要是玩玉“首德次符”,至少是“德符并重”。以及,对帝王用玉的影响,主要是奠定了帝王用玉严格的等级



图|周代出土玉

性基础,一直延续到清代。
其次是对道德审美的影响,主要有玉德论的内容,其高度强调地正是“玉之美”与“玉之善”的统一。执玉以行礼:需要严格遵守彼此双方的伦理地位,同时又要以真诚守信为根本。这一切循规蹈矩的状态,发乎情止乎礼,无疑就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再次是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是“重德轻财”“礼尚往来”,等等。
最后是对文学修辞的影响,主要是历代诗赋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以佩玉、执玉为描绘对象、以玉为修辞手段的诗歌。玉之美,增加了修辞手段,映衬了诗赋之美,丰富了文章之采。同时,还从“玉瑞”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祥瑞”观念等等。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周代的玉瑞文化早已积淀、凝结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图|西周中期的玉组佩

二、读《周礼》玉器,品玉瑞制度

周代统治者把玉器的使用与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使玉器成为了身份的标志和地位的象征。他们用玉器来类比天地四方、比附人事,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严密的用玉制度,成为其仪式文化和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



图|玉璧

《周礼》中蕴含着丰富的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在表示玉器名称的名物词中,有些词语构成了反义语义场。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词义关系。诸如璧和琮这对名物词:“璧”形圆像天,“琮”四方像地,其词义具有上下相对的关系。周人以之来比附人事:王象征天,王后象征地。因此,用之作为瑞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周礼》中丰富的玉器类名物词,为我们展示了周人崇玉的风尚和习俗。很多场合,天子、王侯及其使者需持玉制的符节为凭。周代将玉器的使用,与阶级等级制度结合起来。以此来区别上下尊卑,使其成为宗法化、等级化的标志物,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玉瑞制度。玉器成为了周代统治阶级,贯彻其礼治统治的必备器物。



图|玉圭

周代的玉礼器种类丰富,从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圭、璋、璧、琮等礼玉,也即,在各种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玉器,是周代所用玉器的大宗。周代统治者在朝会、觐礼、军事、外交等多种活动中,礼玉都是仪式中的重要载体。周王分封诸侯于四方各地,并赏赐玉器,以作为守土的标志。
再比如,在觐礼中,玉笏是不可缺少的用具。其中天子所用的笏即大圭,又称作“珽”。其四角方正,意为天子治理天下方正无私。诸侯使用的笏,其板前端稍窄而圆角,下边是方正的,意为诸侯屈让于天子。大夫的笏板,上端下端都稍窄而圆角,意为对天子和诸侯,都要谦恭屈让。
第二类是服玉、佩玉等饰玉,饰玉有佩于身的,也有饰于冠的,是周代所用玉器中的大宗。《天官·玉府》记载道:“玉府掌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第三类是赠玉、含玉等葬玉。之所以出现葬玉,是因为古人认为:玉能生寒,可以防腐。此外,因玉通透晶莹,周人便认为玉是上达天地鬼神的通灵之物,受到顶礼膜拜,被用作祭器。



图|西周晚期的玉虎

在周代,不同场合所用玉器的形制各有定规,“各种玉器的形制与其所象征的精神内容有关”。六器就是各以其象来与天地四方相联系,反映了周人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据《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图|玉琮

周代统治者对于王室和各国诸侯,在用玉等差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并以此来确定天子与诸侯间尊卑上下的关系。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身上,以及冠冕之上,所佩玉器的形制、质地、数量、色泽都各不相同。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在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之为“信符”。共有六种玉圭,来表示不同的爵秩等级,称为“六瑞”。
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周代的礼乐文化

周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特点,可概括为以“礼”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故有“周礼”之称。孔子曾一再表示,对周礼社会的向往和赞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著名史学家,柳治微先生也赞叹:“周之文化,以礼为渊海,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政教。”
整个周代,特别是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它上承夏、商两代,下启秦、汉文明。其政治、经济、文化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光辉灿烂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政治制度、完善的礼仪规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上,周代的礼乐文明,是后世安邦定国的理想蓝图,也一直为后世的圣君贤臣所向往。
周礼实施范围的普遍性,我们从《礼》、《大戴·礼记》中可以感受到:举凡天子侯国之建制、疆域,政法兵刑、服饰膳食、赋役财用、冠昏丧祭、天文地理、宫室车马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礼作为周代最为普遍的社会规范,从两个层次对社会进行控制。
首先,它与道德、风俗、音乐结合,对人进行内在的控制。其次,它又与法律、权力、行政密切结合,从外部对人进行控制。而内在社会控制的结果,是进一步促使人们自觉服从外在规范的要求,因此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玉瑞在这两方面,都有密切的参与,甚而有着其它礼器所起不到的作用。
玉成为制度文化和礼乐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儒家学派兴起之后,人们又将其德治和仁政的社会理想,以及仁义礼乐等人格内涵,施加到玉器上,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主张。玉在这个时期被人格化、道德化,因而被赋予了许多美德。



图|玉猪龙

据《礼记·聘义》记载,孔子和弟子在谈话时论述君子贵玉的原因时,谈及玉有“仁、知、义、礼、乐、 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管子·水地》提到“玉之所贵,九德出焉。”《荀子·法行》把玉之德归为七德。从此,玉器成为了象征真善美的道德评价的负载物,成了标志一切美好纯洁事物的文化符号。
殷和周两个时代的剧烈变化,最为重要的就是以周公“制礼作乐”为标志的政治、思想改造活动。周公奠定的礼乐文明,沿承于春秋末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周的时代特征。周代的礼乐文明,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声誉。礼乐文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特征。周代的伦理道德观融入进了礼乐制度中,使得礼乐体系中具备了人文精神,宗教化的礼乐也因此走向了人文化的道路。



图|佩玉

周代礼乐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始于周初对天命观反思,而引发的人伦道德构建,表现在礼乐思想、礼乐用器、礼乐功能、礼乐情感上,有了新的人伦、人格、人事、人性化特征。周代礼乐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人为创建,是原始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昭示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萌芽,孕育着儒家人文品格的出现,并促进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自由思潮的蓬勃发展。



图|周代虢国玉器

结论

周代统治者将不同形制的玉器,与天地万物和世间人事相类比,来形成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寄托其宗教观念、政治理念和礼仪道德,形成了玉瑞制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玉器成为了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周代的玉瑞文化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玉瑞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信息,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其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了中华民族温润谦和的风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周代玉瑞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形成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深深的崇玉情结,一直融入到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当中。玉器所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华文化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
参考文献

《周礼》
《春官·大宗伯》
《周代用玉制度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5:00 , Processed in 0.09936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