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回复: 0

国家博物馆系列(第19期):三国时期“赤乌十四年”款青釉 ...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9 1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是未来的启迪,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顺着中国历史的脉络,跟随徐祥的视角,一起来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顶级国宝。前面用5期介绍了击鼓说唱陶俑等汉代文物。中国历史进入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统一 中国 ,除了西晋完成短暂的统一(因为有八王之乱等动荡,西晋真正天下太平的时间也很短),中华大地进入了长达400年的战乱和分裂时期。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地方州郡长官在讨伐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最后经过相互兼并和征战,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三足鼎立,中国历史进入著名的三国时期。这一时期因为罗贯中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和大量三国题材影视剧的传播而成为 中国 家喻户晓的历史时期。三国时期的“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此外,国博还收藏有青瓷羊形烛台等多件来自三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三国“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文物。



三国“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文物。



三国“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文物。

  这件青釉虎子高15.7厘米,长20.9厘米,口径宽4.8厘米,1955年出土于 江苏 省 南京 市赵士岗,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件青釉虎子越窑烧制,通体浑圆,斜颈圆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腹下有缩状四肢。虎头后面的把手上还刻着细纹,美观又防滑。全身饰淡青釉。虎子腹部用利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 上虞 师袁宜作”的十三字铭文。“赤乌”是三国时吴国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中带有准确纪年款识最早的一件瓷器。
  据考古证实,虎子在战国时期已出现,因器形似虎而得名。其质地或漆或铜,而青瓷虎子则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期,随着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造型优美、制作成本低的青瓷器,逐步取代了昂贵的漆器和厚重的青铜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青瓷虎子便是其中常见器型。早期青瓷虎子造型简单,器身如横卧圆筒体,前有凸起上翘的圆形口,背上贴塑条形提梁,没有虎形装饰,直至东汉末期青瓷虎子才呈卧虎状:口部多装饰为虎首,背部有扁平式或伏虎状提梁,四足蹲伏,腹腰收束,两侧刻划羽翼。西晋时又出现一种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的虎子,但数量较少。东晋以后,虎子的造型设计服务于功能,盛行圆形虎子,少见虎形虎子,反映出六朝时期虎子的形制变化。
  关于虎子的用途,多数人认为其为溺器,即俗谓之便壶。但近些年来的考古研究结果,却对这一说法产生了异议。例如,朱然博物馆收藏的漆虎子,与案、盘、壶、樽、匕、勺、羽觞等食器在墓室的同一位置出土;而 南京 梅家山出土的一件青瓷虎子,也是和食器混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这让人很难想象古人会将溺器与食器混置一起。再如, 南京 赵士岗吴墓出土的这件青瓷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 上虞 师袁宜作”13字铭文,如果虎子为溺器,工匠又为何将自己的姓名铭刻于受污纳秽之物的上面? 镇江 东晋早期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尾部斜置管状注入器的青铜虎子,有专家认为“注入器只能是为了将液体装入而置,这就否定了虎子用作亵器的可能”。种种迹象表明,六朝时期的虎子并非专事纳秽的溺器,可能因形制和摆放位置的不同而用途各异。
青瓷熊灯






  这件青瓷熊灯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照明用具,高11.5厘米,灯盘直径9.7厘米,1958年 江苏 南京 清 凉山 出土。
  这件熊灯灰白色胎,土黄色釉。灯盘为钵形。灯柱制成幼熊形状,腹部鼓起,四肢细弱,身体刻划出细线纹,代表鬃毛。熊坐在底盘上,头顶灯盘,双臂护在头两侧,有着熊特有的憨态,十分有趣。可以看出,工匠走出了青瓷器制造的初期阶段,把熟练的技术和艺术个性结合起来,生产出了极具意趣的佳作。底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甘露元年为公元265年。
  青瓷器的釉有两种颜色,略呈灰绿色调的青色釉和土黄色釉。青瓷器的烧成过程分为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烧成的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青釉以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胎、釉中大部分铁质转化为三价铁,釉就随氧化气氛的强弱呈现出不同的土黄色。在还原气氛中,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从铁的氧化物中夺取氧,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釉就随着还原气氛强弱呈现出不同的青色。


青瓷羊形烛台






  这件青瓷羊形烛台长30.5厘米,高25厘米,1958年 江苏 南京 清 凉山 出土。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羊,为六畜之一,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 中国 古代“羊”与“祥”相通。古人还将羊看成知礼、有德、孝顺的化身。
  羊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自出生起,便知“跪乳”。跪伏的羊,更是温顺谦卑的象征,最符合 中国 人将道德与审美合一的思想观念。在 中国 国家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跪卧姿态的青瓷羊。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 浙江 宁波 、 绍兴 、 温州 及 金华 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 光泽 好,透明度高。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陶院落




  这件陶院落长54厘米、宽48厘米,1967年 湖北 省 鄂州 市出土,三国时期吴国物件。
  这件陶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门楼上有“孙将军门楼也”6个划刻文字;围墙四角各有1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陶院落虽是随葬冥器,但应是摹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的。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三国时期东吴武昌都督、平 荆州 事孙述。这种形式的院落模型多出土于 孙吴 的宗室墓中,因此有专家认为这种院落模型是 孙吴 宗室特有的随葬物。
  武昌城依长江自然地形修建而成,它北依大江,西屏西山、樊山,南阻南湖,形势险要,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武昌城的遗址在今 湖北 鄂州 ,吴王孙权曾在此定都,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后,这里成为陪都。
三体石经残石






  这件三体石经残石高112厘米,宽46厘米,厚14.8厘米,1922年 河南 省 洛阳 市出土,是三国时期魏国齐王正始二年在 洛阳 南郊太学讲堂西侧树立的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刻石。
  此石经又称正始石经,是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尚书》、《春秋》及部分《左传》文字,一般认为共28块石碑,立于汉魏 洛阳 南郊太学(今 河南 偃师 佃庄乡)讲堂西侧。北魏时期部分石经被用作兴建佛寺的材料。东魏将这些石经迁往邺城,到河阳(今 河南 孟县)时,河岸崩坏,石经坠水,运到邺城的不及一半。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迁回 洛阳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又运至长安,准备修补后再立于国学,但却又被用作建筑材料。唐代魏征搜求,仅得十几段。宋金时石经全失。宋代以后,陆续有残石出土,最大的一块1922年于 河南 洛阳 太学遗址盗掘出土,其上共1800余字。盗掘者嫌转运不方便,就将它再凿成两半。残石的一半辗转漂移到了现在的 河南 博物院,另一半就是现存于 中国 国家博物馆的这块碑石。
  三体石经文字书写有几种格式:三种字体的文字向下排列成直行;三种字体的文字呈品字形排列,战国古文在上,小篆在下右,隶书在下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而无隶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或隶书一体字。有学者推测品字形排列者是西晋末年之乱以后补刻,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或一体字的是当时刻工试刻的文字。
  以往认为三体石经的书写者是 邯郸 淳、卫觊、嵇康等人。有学者考证均不可能,三体石经字的大小、笔划和书法风格不相似,王国维及当代学者认为是曹魏书法家多人书写。
  魏齐王正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1年,曹魏政府在 洛阳 南郊太学讲堂西侧树立了28块石碑,碑上刻写了《尚书》、《春秋》两部儒家经典,这些碑文后来被称为“正始石经”。政府为什么要将经文刻在石碑上呢?
  这还得从汉代说起。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家经典就具有了神圣的地位。一个人想要做官,通晓儒家经典是主要条件。于是上自公卿、下至普通士人,都以刻苦研习《诗》、《书》、《礼》、《易》、《春秋》作为人生的重要事业。可是当年秦始皇搞了一次全国性的“焚书”活动,烧毁了大部分书籍,到了西汉初年,儒家经典已经很难看到了。多亏一些上了年纪的读书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好记性,将儒家经典默写下来,再加上各地残存的书籍,大体上恢复了经文的原貌。但各人的记忆并不相同,各地的记录互有差异,对经文的解释更是大相径庭。而且,儒家是讲究口耳相传的,在一代代不同师生的传递过程中,同一本儒家经典往往会出现许多种模样。
  到了东汉灵帝的时候,士大夫们觉得有必要搞一套官方版本的儒家经典了。当时最有学问的学者蔡邕就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张统一“五经”的文字,并得到了许可。于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蔡邕主持下,众多大学者一起参校各种经书,最终确定了一个权威版本,由蔡邕亲自书石,镌刻了46块碑,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在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洛阳 太学的讲堂前,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在历史上被称为“熹平石经”。
  可惜,汉朝很快就衰落了,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太学也在战火中被摧毁了,“熹平石经”更是成了一堆石块。
  曹魏建立后,重视文化的皇帝恢复了太学,开始整理“熹平石经”的碑石,并刻写新的经石作为补充。与汉代石经不同,这次仅刻写了《尚书》、《春秋》两部经书,而且是用篆文、古文、隶书3种字体书写的,篆文是指秦代通行的小篆,古文是指先秦古经中的文字,隶书则是当时流行的文字,这些碑石也因此被称为“三体石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9 11:40 , Processed in 0.1050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