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回复: 0

世界古国货币制度比较:古罗马的银币与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7 07: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时候,人们交易用的是什么呢?每个国家的通货币又是什么呢?中外古代金属货币虽然形制不同,但发展规律却是相同的,无论是古罗马的狄纳里银币,特塔特伦金币,希斯塔麦伦金币,还是中国的五铢铜钱,又或者是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这些金属货币,最终都走向了终结,其中的原因,可以分多个角度去分析。


一、狄纳里银币
狄纳里银币,这是罗马的通货币,狄纳里银币制度在罗马延续使用了600多年,在历经减少金属含量和降低金属成色的两个过程后彻底奔溃,狄纳里银币掉下掉下神坛后,替代它的是,阿根图银币制度以及后来的西力克银币制度。
狄纳里银币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在公元前211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了狄纳里银币制度,这时候的狄纳里银币金属含量还是很高的,但是到了公元前184年,在这184年里,狄纳里银币的重量,在这一段阶段里,则保持着基本的稳定,而阿斯铜币的重量被罗马共和国政府从2盎司减少到半盎司。


首开货币贬值先河的是尼禄皇帝(Nero,54—68年在位),将狄纳里的含银量降低到奥古斯都时期的90%;


图拉真皇帝(Trajan,98—117年在位),将狄纳里的含银量降到了85%;


马可·奥勒留皇帝(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位),继续将狄纳里的含银量贬低到75%;


卡拉卡拉皇帝(Caracalla,211—217年在位),又搞出一个更加大胆的“创新”——于215年开始发行新银币“安东尼币” ,帝国的民众纷纷开始囤积老的狄纳里银币和银锭,而商家们则根据新币的含银量来重新上调商品的价格,物价立即开始加速飞涨;


加里恩努斯皇帝(Gallienus,260—268年在位),将银币狄纳里的含银量减少到了60%,到了240年,银币的贵金属含量仅为40%,但到了270年,银币的贵金属含量急速下跌到仅剩4%;


一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建立君主制、成为罗马皇帝的时候,狄纳里银币的成色已经降到3.6%。
在罗马货币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小面额的罗马银币狄纳里遭受到了接连贬值的厄运,可是,罗马金币的境遇要好得多。如果问到:为什么在银币狄纳里体系已经崩溃的情形下,罗马帝国依然又继续存续了180多年呢?究其原因就要归功于罗马人对于金币的执着和坚守。


于是,公元294年,戴克里先实行货币改制,制造白银成色为90%的阿根图银币,取代了狄纳里银币。这个时候,一个阿根图银币法定兑换100个狄纳里银币。对于罗马帝国来说,制造狄纳里银币已经无利可图了,便把它逐出了流通领域,狄纳里银币制度以600年的寿命宣告终结。


二、特塔特伦金币
特塔特伦金币是一种减重的索利多金币。公元963年, 尼基弗鲁斯二世成为皇帝之后, 便开始按照减重的索利多金币的重量制造特塔特伦(TETARTERON)金币。在希腊语中,“TETAR”的意思是“1/4”,特塔特伦的意思就是减少1/4重量的金币。


“减少 1/4 重量”是个非常奇怪的表述。意思是说,特塔特伦金币的重量比索利多金币减少1/4。但是,这个1/4,并不是索利多金币重量的1/4,而是特里米斯金币重量的1/4。特里米斯金币的重量是 1/3索利多金币的重量:1/216罗马磅,即 1.51 克。1/4特里米斯金币的重量约为 0.38克。索利多金币的理论重量是 1/72罗马磅,即4.54克,减少0.38克,等于4.16克。所以,特塔特伦金币的理论重量应为4.16克。但特塔特伦金币的实际重量小于理论重量,一般在 4克左右。


特塔特伦金币制度,可以说很曲折,公元963—1028年,拜占庭帝国打制的特塔特伦金币数量十分有限,它们所起到的流通媒介作用不大。11世纪30年代,特塔特伦金币的发行被叫停。不久之后,在君士坦丁九世统治时期(公元1042—1055年),它又重新开始发行。到了罗曼努斯四世统治时期(公元1068—1071年),特塔特伦金币的重量仍然保持在4克左右。
三、希斯塔麦伦金币
希斯塔麦伦金币是足重的索利多金币。尼基弗鲁斯二世不仅制造了减重的索利多金币,称之为特塔特伦,而且还制造了足重的索利多金币,称之为希斯塔麦伦(HISTAMENON)。在希腊语中,“HISTA”的意思是“足重”希斯塔麦伦的意思就是足重的金币。


最初,希斯塔麦伦金币的外观和重量与足重的索利多金币并无异处,都是1/72罗马磅,即4.54克,实际重量4.4克左右。
君士坦丁九世统治时期(公元1042—1055 年),希斯塔麦伦金币逐渐从平面币过渡到凹面币,后世称之为“碟形币”(SCYPHATE)。在诸多资料中,“SCYPHATE”一词被解释为源自希腊词“SKYPHOS”,意思是“杯”。


杜卡王朝时期(公元1059—1081年),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败,小农经济逐步破产,大贵族势力兴起,中央集权政治遭到破坏,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科穆宁王朝(公元1081—1185年)初期,希斯塔麦伦金币变成了金银合金币,黄金纯度降至8K,即黄金含量只剩下1/3。
金币成色的下降,使人们对金币丧失信心,不再愿意接受金币作为货币使用。公元1092年,阿历克塞一世开始发行一种黄金纯度较高的金币,称之为海伯龙(HYPERPYRON),意思是“高纯度的”。海伯龙金币面呈凹形,理论重量4.54克,黄金纯度20.5K。
四、五铢铜钱
古代中国主要使用铜金属货币,浇铸而成,中间有方孔,正面有币文,称为铜钱。中外古代金属货币形制不同,但其发展规律相同。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久的铜钱是汉武帝创建的五铢钱,跨越多个朝代,流通700多年。五铢钱制度终结的原因,与狄纳里银币、索利多金币一样,都是由于金属成色大幅度下降。


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后,营建东都、开凿御河、带领百官巡游天下,各项事务动辄役用人工百万,花钱无数。同时,隋炀帝发动了攻打高丽的战争。中国人口大量死于劳役和战争。战争消耗与水患灾害同时发生,社会生产搞到无法正常进行;百姓无法生活,于是弱者自卖为奴婢,强者聚而为盗贼。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隋炀帝未予重视。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渡过辽水,进围辽东城,结果大败而归。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亲率大军征伐高丽,亦未能成功。没完没了的折腾,隋炀帝统治末期的社会经济已经崩溃,钱币质量日益滥恶,其中掺杂铅锡过多,颜色就从赤色变成白色。举例说明,《新唐书·食货志》载:
隋末行五铢白钱,据对近代出土文物的考证,隋末五铢白钱,不仅铜金属成色很低,重量也已经不足五铢。百姓不愿意接受这种假铜钱,商品交换便从钱币作为媒介转向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


隋炀帝倒行逆施,终于使隋王朝灭亡。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建立大唐王朝,并逐步控制了隋王朝原来统治的大部分地区。既然五铢钱已经不为市场所接受,为了支持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并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大后方的正常生产和商品流通,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开始铸行“开元通宝”铜钱,实行了700多年的五铢钱制度终于结束。
五、索利多金币
西方古代国家的银币、金币和铜币,多是打制而成,形状为无孔的金属圆片儿,正面和背面都有图案。索利多金币也是如此,索利多金币制度在拜占庭帝国延续了700多年。
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制度延续了700多年,也是经历了减少金属含量和降低金属成色两个过程后彻底崩溃,被海伯龙金币制度取代。


公元4世纪前期,君士坦丁在古希腊拜占庭城邦的城址上建立了都城——新罗马,开启了拜占庭帝国的源头。同时,君士坦丁还结束了奥里斯金币在古罗马长期流通的局面,创建了拜占庭帝国的主要钱币——索利多金币制度。索利多金币经历了拜占庭帝国漫长的时期,直到公元10世纪前期,在重量、直径和纯度等方面都基本保持不变,成为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最具信誉的国际货币。
即使是最具有信誉的国际货币,它也会跌下神坛,在公元10世纪前期,索利多金币开始减重。针对索利多金币减重的问题,公元963〜969年,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将索利多金币改变成两种面值的金币:特塔特伦金币和希斯塔麦伦金币,其中特塔特伦金币代表减重的索利多金币;希斯塔麦伦金币代表足值的索利多金币。两种金币都是索利多金币的变种,仍属于索利多金币系列。


杜卡王朝时期(公元1059〜1081年),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败,小农经济逐步破产,大贵族势力兴起,中央集权政治遭到破坏,货币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科穆宁王朝初期(公元1081年),希斯塔麦伦金币已经变成了金银合金币,黄金纯度降至8K,即黄金含量只剩下1/3。
杜卡王朝时期(公元1059〜1081年),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败,小农经济逐步破产,大贵族势力兴起,中央集权政治遭到破坏,货币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科穆宁王朝初期(公元1081年),希斯塔麦伦金币已经变成了金银合金币,黄金纯度降至8K,即黄金含量只剩下1/3。
金币成色的下降,使百姓对金币丧失信心,不再愿意接受金币作为货币使用。公元1092年,阿历克塞一世开始发行一种黄金纯度较高的金币,称之为“海伯龙”(HYPERPYRON),意思是“高纯度的金币”。海伯龙币面呈凹形,理论重量4.54克,黄金纯度20.5K。


举个例子:阿历克塞一世海伯龙金币,公元1081〜1118年生产,重4.12克,正面图案是基督坐像,周围币文“+K∈·ROHO∈1”(圣母);背面图案是阿历克塞一世正面站像,手持权杖和十字宝球,左侧币文 (阿历克塞·专制君主),右侧币文(统帅)。
至此,索利多金币制度终结,海伯龙金币制度开启。178年之后,公元1270年,海伯龙金币的纯度下降到16k〜16.75K。米海尔八世之后的两位继任者统治时期(公元1282〜1328年),海伯龙金币的质量每况愈下,不断贬值。于是,拜占庭帝国不再打制金币,银币成为核心货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7 06:08 , Processed in 0.0880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