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方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复: 1

古代铭文的时代特征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1-30 13: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先秦时代青铜器铭文的时代传承及特征:文字长短不固定

1、商代
在青铜器上最早出现文字的是在商代。商人的宗教意识很浓,他们把青铜器作为单纯的礼器或祭器。为了祭祀先人和被祭祀的人告知神灵,商中期在青铜器上铸上一两个字,表示器物所有者的族氏徽记或名号,军事装备每每只有两三字。到商代晚期,铭文才有记事,文字内容要丰富得多,但字数仍然不多,只有二、三十字。商末“小子尚壶”铸有二十三字铭文,已经算是很长的,但也很少见。
2、周代和春秋时期
先秦时代是铭文的萌生期,当时人们往往将铭门刻勒、题写在器物上或居室中,勉励告诫自己,加强道德的修养。如《大载礼记.武王践阼》篇中有武王铭十七篇,其中《剑之铭》曰:“带的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背)德则崩。”《楹之铭》云:“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
到了西周才出现大量长篇的铭文,一般有四、五十字铭文的青铜器是很常见的。反映了周代与商代的文化差别和文化进步。周人常将青铜器作为庙堂的礼器,铸以长篇铭文,来颂扬祖先的美德,刻记先烈的功绩,以便传与子孙后代。凭借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炫耀家族或个人的荣耀或地位。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内容多为祭奠、训诰、赏赐、册命、奴隶买卖、土地转让、盟誓、契约等贵族社会的一些活动。



由于这种荣耀和地位常常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因此,西周早期虽然也有一般的这种祭祀祖先的铭文,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事件或政务活动作为背景。而且出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著作。
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有291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竟长达499字之多。这些铭文不仅记载了铜器的时间和铜器主人的名字,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铭文还反映了文学创作手法最初的演进痕迹。西周初的《矢令簋铭》用叙事方法记载了周王伐楚之后行赏的情形,而西周中期的《曶鼎铭》则用对话体记录了曶、井叔、匡季之间的诉讼过程。
3、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名文内容更加宽泛,字数也不断增多。秦始皇好巡狩封禅,故多纪刻铭于山石。《文心雕龙.颂赞》云:“秦政刻石,爰颂其德”。这里实际就是指颂体而刻石铭功。先秦时代是铭文的萌生期,当时人们往往将铭文刻勒、题写在器物上或居室中,勉励告诫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如《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中有武王铭十七篇,其《剑之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背)德则崩。”这是说佩剑的作用在于实践道德。遵循道德,事业才会兴盛,违背道德,将会招致失败。其《楹之铭》说:“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每当经过门楹时,看到此铭,便会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否则定然引来灭身之害。
战国以远石鼓文,就是典型的四言诗。石鼓文是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02 汉代铜器铭文特征及例举

沿袭前代,各有千秋,但以四言为主要特色,东汉逐渐向五言过渡。铭文的题材内容有所扩大,作者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西汉以四言诗为主,东汉更向五言诗句发展。最典型的如汉初楚元王傅孟韦讽谏刘戊作乱四言诗、西汉严遵《座右铭》四言诗,东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四言序七言铭”。东汉崔瑗《座右铭》全文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相当规范的五言古诗。



1、汉初楚元王傅孟韦讽谏刘戊作乱四言诗
“韦孟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作诗讽谏。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黻,四牡龙旗。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揔齐群邦,以翼大商。迭彼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同。王赧听谮,寔绝我邦。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繇王室。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坠。我祖斯微,迁子彭城。在予小子,勤唉厥生。厄此嫚秦,耒耜斯耕。悠悠嫚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於赫有汉,四方是征。靡适不怀,万国攸平。乃命厥弟, 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辅。矜矜元王,恭俭静一。惠此黎民,纳彼辅弼。享国渐世,垂烈于后。乃及夷王,克奉厥绪。
咨命不永,惟王统祀。左右陪臣,斯惟皇士。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邦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悠悠,是放是驱。务此鸟兽,忽此稼苗。蒸民以匮,我王以偷。
所弘匪德,所亲匪俊。唯囿是恢,唯谀是信。睮々謟夫,谔谔黄发。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纵逸。嫚彼显祖,轻此削黜。
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穆穆天子,照临下土。明明群司,执宪靡顾。正遐由近,殆其兹怙。嗟嗟我王,曷不斯思?匪思匪监,嗣其罔则。弥弥其逸,岌岌其国。
致冰匪霜,致坠匪嫚。瞻惟我王,时靡不练。兴国救颠,孰违悔过?追思黄发,秦缪以霸。岁月其徂,年其逮耇。於赫君子,庶显于后。我王如何,曾不斯览。黄发不近,胡不时鉴!” (注:选自《文选》卷十九,韦孟(前228?-前156),西汉初诗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楚元王傅,历辅其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刘戊。刘戊荒淫无道,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削王,与吴王刘濞通谋作乱,次年事败自杀。韦孟在刘戊乱前,作诗讽谏,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然后辞官迁家至邹(今山东邹城),有诗咏其事。
楚元王好《诗》,与某臣僚申公在汉初始传鲁《诗》(《汉书·楚元王传》)。韦孟傅楚王三代,亦通《诗》,传为家学。韦孟诗仅存《讽谏诗》、《在邹诗》两首四言长诗。《讽谏诗》108句,先叙韦氏家族历史,次述楚元王三代变化,始责刘戊荒淫,末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在邹诗》52句,写年老辞官迁邹,抒发思恋楚王之情,赞美邹鲁尊孔崇礼的风气。这两首诗典雅古奥。从思想到语言都学习《诗·大雅》,所以刘勰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文心雕龙·明诗》)。)
又孟韦《在邹诗》云:微微小子。既耈且陋。岂不牵位。秽我王朝。王朝肃清。惟俊之庭。顾瞻余躬。惧秽此征。我之退征。请于天子。天子我恤。矜我发齿。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县车之义。以洎小臣。嗟我小子。岂不怀土。庶我王寤。越迁于鲁。既去祢祖。惟怀惟顾。祈祈我徒。戴负盈路。爰戾于邹。鬋茅作堂。我徒我环。筑室于墙。我既仙逝。心存我旧。
梦我渎上。立于王朝。其梦如何。梦争王室。其争如何。梦王我弼。寤其外邦。欢其喟然。念我祖考。泣涕其涟。微微老夫。咨既迁绝。洋洋仲尼。视我遗烈。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诵习弦歌。于异他邦。我虽鄙耈。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



2、西汉刘向《熏炉铭》四言诗
其文谓:“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蔚术四塞,上连青天。”
这篇铭文每句四字,首句不入韵,偶句的山、盘、烟、天字押韵,实际上是一首四言诗。
此名与刘向撰写的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有“正、山、兰、天”四字相同,而且铜器(铜盘)和四方底座(四塞),也在该铭文中有所体现。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押韵者源于此。”
3、刘向《杖铭》
“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
有士不用,害何足言。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杖必取任,不必用味。
士必任贤,何必取贵?”
此意与刘向《说苑.尊贤》篇中说:“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用意完全相符。也与本文《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华色酒三”敬老相契合。
4、汉代帝王(成帝)追思将帅功臣赵充国颂赞铭文四言诗。
《汉书.赵充国传》云:“初,充国以功德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颂曰:
‘明灵惟宜,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汉西疆。汉命虎臣,惟后将军;整我六师, 是讨是震。既临其域,谕以威德;有守矜功,谓之弗克。请奋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从之鲜阳;营平守节,娄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西戎, 还师于京;鬼方宾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宜,有方有虎;诗人歌功,乃列于雅。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
5、《文选.史孝山》.记载赵充国《出师颂》四言诗------
茫茫上天,降祚有汉;兆基开业,人神攸赞;五曜宵映,素灵夜叹;皇运来授, 万宝增焕。历纪十二,天命中易;西零不顺,东夷构逆。乃命上将,授以雄戟。桓桓上将,实天所启;允文允武,明诗悦礼;宪章百揆,为世作楷。昔在孟津, 惟师尚父;素旄一麾,浑一区宇;苍生更始,朔风变楚。薄伐猃狁,至於太原;诗人歌之,犹叹其艰。况我将军,穷城极边;鼓无停响,旗不蹔褰;泽霑遐荒, 功铭鼎铉。我出我师,於彼西疆;天子饯我,路车乘黄;言念伯舅,恩深渭阳。介珪既削,裂壤酬勋;今我将军,启土上郡;传子传孙,显显令问。
李善注云:史岑有二者,字子孝者,仕王莽之末(西汉末);字孝山者,当和熹之际(东汉)。先零即西零。古音“西”与“先”相通。
6、西汉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
张中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八世孙。该铭文总计92字。据研究,该铭由西汉文史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所作。
(1)底座玺书12字: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2)左侧边款铭文《东平相少府颂》各四行九字计36字共72字:有年少张中,今人主,黄似翁正,金还头君,郁霜白东,菊以席弄,花色酒三,园叶欢场,满孤朝年。
(3)右侧边款铭文《御史大夫赞》各四行九字计36字共72字:措新君横,淮亿君后,干杨祛洚,曾似系捊,不好鱼山,露兰罗秋,含箭薄露,风那和梢,晓晶浴炯。



(4)顶部钮铭8个“天”字。
7、西汉严遵《座右铭》四言诗 “
......出失则患入,言失则亡身,是以圣人当言而怀,发言而忧,如赴水火,履危临深。有不导已,当向后言。嗜欲者,溃腹之茅;贷利者,丧身之仇;嫉妒者,亡躯之害;谗佞者,刎颈之兵......”
8、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四六杂言铭”
“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临终作文曰:‘魏郡杜邺,立志忠款,犬马未阵,奄先草露。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之,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于长安北郭,此焉宴息。’及死,命刊石埋于墓侧。墓前种松柏五株,至今茂盛。”
9、《艺文类聚》记载汉代傅毅《明帝诔》四言诗:
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鸿绩,遐方是怀;明明肃肃,四国顺威;赫赫盛汉, 功德巍巍。躬履圣德,以临万国,仁风弘惠,云布雨集;武伏蚩尤,文腾孔墨;下制九州,上系皇极。丰美中世,垂垂亿载;冠尧佩舜,践履五代;三雍既洽, 帝道继备。七经宣畅,孔业淑著;明德慎罚,尊上师傅,薄刑厚赏,惠慈仁恕。明并日月,无有偏照;譬如北辰,与天同曜。发号施令,万国震惧,庠序陈设, 礼乐宣布。璇玑所建,靡不奄有;贡篚纳赋,如归父母。正朔永昌,冠布儋耳;四方共贯,八极同轨。
10、《古文苑》载东汉崔瑗《河堤谒者箴》四言诗
“伊昔鸿泉,浩浩滔天。有夏作空,爰奠山川。导河积石,凿于龙门。疏为砥柱,率彼河浒。大陆既碍,播于北野。济、累咸顺,沂、泗从流。江、淮汤汤,而冀宅乃州。澹溅溅,东归于海。九野孔安,四奥不殆。爰及周衰,夏绩陵迟。导非其导,堙非其堙。八野填淤,水高民居。湓溢滂汩,屡决金堤。瓠子潺,宣房作歌。使臣司水,敢告执河。”
11、东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四言序七言铭”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年窦宪率领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的摩崖文字,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宣扬了东汉与北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后以"燕然勒功"作为建立或成就功勋的典故。该铭文描写了汉军征讨匈奴“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宏大场景,润滑着豪迈的爱国主义激情。这篇作品摆脱了个人道德规诫的局限,显示出铭文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的创作倾向。



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12、东汉崔瑗《座右铭》全文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相当规范的五言古诗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身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 。在涅贵不缁,暖暖内含光。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03 晋代以后,山水文学勃然兴起,铭文中也不乏描绘青山绿水秀美风光之作。

如孙绰《太平山铭》、湛方生《灵秀山铭》、郑道昭《天柱山铭》、庾信《明月山铭》等篇,都以灵动新巧的笔调去摄取流云溪水、山岩草木的神韵,透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

04 唐宋以后,是诗歌和词曲的鼎盛时代,铭文的成就与之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说,唐代也是勒石铭功、作器能铭、铸礼成器的分水岭,自此以后,刻石铭功,作器能铭之功能有所减弱,大都以记述体貌形容为主。
《艺文类聚7.初学纪5》记载唐代张旭《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云:“盖所以崇山川而报功也……乃建碑刊石,垂示后裔。其辞曰:‘于穆堂阙,堂阙昭明;经之营之,不日而成。匪奢匪俭,惟德是程;匪丰匪约,惟礼是荣。虔恭禋祀,黍稷芬馨;神具醉止,阶福穰穰。’”



《唐文粹85》记载《李翔答开元寺僧书》云:“……夫铭,古多有焉。汤之盘铭,其辞云云;卫孔悝之鼎铭,其辞云云;秦始皇之峄山铭,其辞云云。于盘则为盘铭,于鼎则为鼎铭,于山则为山铭。盘之辞可迁于鼎,鼎之辞可迁于山,山之辞可书之于碑,惟时之所纪尔。及蔡邕作《黄钺铭》,以纪功于黄钺之上尔。或盘、或鼎,或峄山,或黄钺,其意与言皆同,非如高唐上林长杨为之作赋云尔。
近代之文士,则不然,为铭为碑,大抵咏其形容有异于古人之所为,其作钟铭,则必咏其形,与其声音,与其财用之多少,鎔铸之勤劳耳,非为勒功德垂诫于器也。推此类而极观之,其不知君子之文也亦甚矣。
”黄叔琳云:“李习翔之论铭,谓盘之辞可迁于鼎,鼎之辞可迁于山。山之辞可迁于碑,惟时之所纪,而不必专切于是物,其说甚高,然与观器正名之义乖矣。
”而张中政斗铭文明显属于彰功表德之铭,很少有体貌形容之辞,故从时代上,肯定在唐代之前。结合铭文中的“人主”、“淮亿(夷)”等汉代特殊词语,通过详细考证,就是西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也是汉初三杰张良的第八世孙。

05 到了明清两代,铭文作品分量虽然仍然不少,其内容形式及质量已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和提高。

同所有事物都要走向衰老一样,这种古老的文体也发展到了它的末期。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1-26 2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红方窑

GMT+8, 2025-4-7 05:58 , Processed in 0.1101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